貝因美修正業績預虧8億-10億,寄希望于今年保殼翻盤
盡管奶粉新政大限已過,但國產奶粉企業還未能從新政“后遺癥”中脫困。今日,貝因美(002570.SZ)宣布修正2017年的業績,全年預計虧損8億-10億元。貝因美方面認為,這一次下調主要是由于2017年中小品牌趕在2018年1月1日新政大限前的拋貨對市場的影響等原因所致。業內看來,隨著奶粉新政的實施,國內奶粉市場的情況正在好轉,考慮到此前一系列出售資產的計劃進程,不排除貝因美有提前釋放壓力的可能,而把翻盤希望放在今年。
公告顯示,貝因美將業績預期從三季報預期的全年虧損3.5億-5億元,改為虧損8億-10億元,這也導致貝因美股價開盤即跌停。
事實上,此次預虧大幅增長有些出人意料。今年三季度,貝因美率先通過配方注冊制,整體業績也開始回升,三季報顯示,貝因美單季收入7.2億元,同比增長54%,虧損情況也有明顯好轉,減虧92%。
貝因美公司把大幅預虧的原因歸于多個方面。
一方面與奶粉新政“后遺癥”有關。截至2018年1月19日,已有38批國內外1040個配方完成了配方注冊,其中貝因美的6家工廠拿下51個配方注冊名額,但市場洗牌的效果并沒有預期的那么強烈。由于在2018年元旦之前還是新政緩沖期,市場競爭的白熱化讓行業普遍競相殺價甩貨,導致當期銷售收入未達預期。同時市場投入費用門檻提高,也嚴重影響利潤。
從2016年奶粉新政公布之后,國內的奶粉市場就進入混亂期,根據新政,一張奶粉許可證最多可以申請3個配方系列9個配方,而在2018年1月1日之后,未能通過注冊的奶粉將無法再生產,這也導致無法通過配方注冊的中小品牌奶粉紛紛打折出貨,減少庫存。而這個局面在2017年更為嚴重。
原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王丁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奶粉新政對于貼牌雜牌的擠出效果比較明顯,從2017的8月份開始,部分經銷商忍不住開始低價拋貨。
在2017年底的采訪中,貝因美董事長王振泰曾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由于擔心貨爛在手里,有些廠家甚至不計成本,在渠道中以20-30元/罐的價格虧本甩貨,這也嚴重影響了市場秩序。
而市場拋貨也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公告顯示,包括有效期較短的贈品和消費者促銷因此受限,產品到期報廢導致貝因美存貨核銷增加;應收賬款回款未達預期,導致壞賬準備增加而減少利潤。
另一方面,根據與恒天然共同持股的達潤工廠簽署的《產品購買協議》規定,貝因美預期對其采購訂單量不足,預計執行該協議變為虧損合同,滿足預計負債的確認條件,減少了公司利潤。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協議規定,貝因美下屬子公司向達潤工廠采購基粉的采購量不低于0.75萬噸/年,而如果違約,違約方將向對方支付大額賠償金。
對于貝因美來說,今年再次虧損也意味著其將面臨退市危機。由于2016年貝因美公司已經虧損7.8億元,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第十三章“風險警示”第二節“退市風險警示”的有關規定,2017年度報告披露后,貝因美股票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是預虧8-10億,也許實際上貝因美并沒有虧損那么多,也不排除通過財務方式把壓力轉移到2017年集中釋放的可能性。
業內猜測,也許2017年貝因美扭虧的把握并沒有那么大,而把翻盤的機會放到2018年。
記者注意到,從2017年7月開始,貝因美開始計劃出售包括黑龍江省安達牧場等旗下牧場和以及29套房產,以期盤活存量資產幫助其保殼。而今日(22日)貝因美還宣布有意進一步轉讓杭州貝因美豆逗工廠,但遭到包括恒天然公司在內多位董事反對而未能獲得董事會投票通過。截至2017年12月6日,豆逗工廠凈資產為1.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有傳言稱,貝因美二股東恒天然公司或有并購貝因美的計劃,2015年,恒天然以每股18元、總代價接近35億元入股貝因美18.82%,當時恒天然更多看重貝因美在國內的渠道優勢,不過由于貝因美業績下滑,在2017年恒天然不得不對貝因美的投資進行減記3500萬新西蘭元。但截至記者發稿時,雙方均未對此傳言做出回應。